读《中国哲学简史》有感

彭振兴


2017-08-28 09:57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【论坛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
今年暑假,遵照上级的精神,我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感受颇深。他让我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,让我感受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,同时也对中国哲学的智慧有了些许感悟。

冯友兰先生在首章“中国哲学的精神”中首先就指明哲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:“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,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,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,超越现实世界,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。” 接着,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、背景后,冯友兰先生选取了诸子百家中的代表性学说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讲解,其主要是儒、法、道三家,一般而言儒家重人伦,法家重赏罚分明,道家重无为。
冯友兰先生在全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。即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。然而,在这四重境界之余我却感悟到另外一条人生道路——中庸之道。

“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”。中庸之道素来为儒家所推崇的人生处世标准。我觉得中庸之道现在仍然对我们每个人,乃至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。尤其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有些浮躁的现实社会,我们仍然需要“中庸”——不拘泥,不偏激,寻求恰当、适度、平和。

通过阅读,我对中庸之道的“中”的理解是:“中”就是面对世事既不太过,也不不及。《中庸》中有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《中庸》所讲很适合我们人的欲望。人的欲望一旦产生,就会如心魔一般难以控制。当今社会,物欲横流带给我们太多的困扰和焦虑,中,就是在面对现实时既不纵欲,也不禁欲;中,就是既不轻生厌世,也不贪生失节,通俗地讲,中,就是有钱不要为富不仁,受穷也不要人穷志短……只有这样,内心才能达到中和,实现内心的安宁,也就是自己不为难自己,只有将世事看透,参透,才能放眼天下,过得洒脱自然。

我对“庸”的理解是普通或平常。就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吃喝拉撒一样。这是我们人类最普通平常却无人能离开的重要行为。就如“喜,怒,哀,乐”都是人情感的正常反应一样。只是这种情感的宣泄要有所尺度,不能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,遇到不快就勃然大怒,“庸”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,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人生大喜大悲,进退失据。

日常我们所处的生活有酸甜也有苦辣。正是因为有苦辣或者说困苦的陪衬,人生的幸福才显得弥足珍贵。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些人在经历困苦甚至是灾难时,我们在痛心的同时也会对生命产生敬畏,对生活更加淡然,处世更加理性,内心也会更加宁静。

作为教师,更要有一颗平常心。教师这一职业,有着与其他职业相比的特殊之处。工作繁琐劳心,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,需要有极强的耐心和细心,而自己的收入往往与付出不成正比,甚至还不为人所理解,也许还被社会上说三道四,身心疲惫苦恼。在这个经济社会中,如果想让自己的内心和谐,生活幸福,我们就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,保持一种适可而止、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,想想自己从事的教育行业虽然不会大富大贵,却也旱涝保收,更何况国家对教育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,教师的社会地位正在提高……。只有这样平常心态,才能形成自己和谐安宁的内心世界,才能让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和谐共融,让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井然有序,使让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天人合一,从而保持自己良好的身心健康。

中庸之道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事业的成功也很重要。它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。新时期的教师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,更需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、为人处世之道,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祥和。

我们在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如意的学生,他们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毛病,有些甚至会给我们捅娄子,在我们焦头烂额的同时,我们能否冷静地想一想,他们为什么会这样,导致他们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是什么,特别是对捅娄子的学生更不能随意贴上标签,随意处理,甚至处理失当,学生的暴戾之气是不中和,我们的武断处理是不是也不中和?甚至会更加增添他的暴戾之气呢?所以,这个时候如果采取中庸的态度,冷静处理,也许能避免过犹不及的失误。

另外,在我们与家长和其他人打交道时,也可以采取中庸之道。因为,每一个人的素质不一样,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,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,尤其是对事物的理解有时有天壤之别,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或者“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”之类的话语。我们不是当事人,不清楚他所面临的环境和处境,不能单凭自己的想象来评价他所做出决定,因为当时他做出决定的内心状态和外部环境是我们不能完全了解的,有了中庸就少了些武断和以己度人,多了些宽容和理解。

我们都想追求事业的成功,但个人不是万能的,个人英雄主义其实就是对中庸的否定,最终的结局就是失败,这是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的,我们追求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,只有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才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,有一天释迦牟尼问弟子们,怎样才能够使一滴水永远不干?弟子们回答不出。佛说“放到大海里去”。我们的智慧,我们的力量就像一滴水,而我们的同事、家人及朋友等汇聚起来就是一个大海,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在这个大海里去,才能让自己这滴水永远不干,个人才能干出一番成就来,同样,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只有依靠全社会这个大海的力量才能生生不息。
以上就是我读冯友兰先生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的些许感想,读史能够明智,我觉得读冯友兰先生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更能启迪我们的思维,开拓我们的视野,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处世策略。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,也许思维更加深邃的您读来会有更独到的发现。

来源:双峰网(责任编辑:龚向阳)

浏览统计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费孝通《乡土中国》读后记

  • 今日关注
  • 部门风采
  • 乡镇要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