侧石桥和文德堂
谢娴能
又是一个周末,浅蓝的天空飘浮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白云。趁着雨后初晴,三五个好友相邀到乡村走走,顺便看看老建筑——文德堂。
从青树坪镇往花门镇途中,行至半道,被一座小桥牵绊住了脚步。石桥历史不详,只见桥头竖了一块石碑,上面写着侧石桥,下面有修桥时一些捐款者的姓名。大约是有些年头了,石桥缝隙里长出了青藤,生长着快垂到了水面。河岸有一排石阶一直延伸到河边,专供人洗浆之用,河水清冽而干净,坐在石阶上发呆或戏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远处有一位闲人在垂钓,带个草帽,倒是悠闲自在。羡慕之极,人家钓的不是鱼,是这碧水蓝天!
离侧石桥二三十米的距离还架了一座更宽敞的桥,看上去也不年青,桥上有一头老黄牛带着一头小牛犊慢慢悠悠的走过,两岸绿树环绕,桥的影子倒在水里,水草顺着水流的方向而飘摆摇曳着,不禁感叹:世间的风景其实处处有,少有的是世人看风景的心情。
在河边小憩之后,我们又往文德堂方向出发了。由于路线不熟悉,只好边走边问,中间走错了路,顺便探访了一幢老屋。高高的山墙体在远处格外醒目,我们以为是到了文德堂,走到里面往神龛上一看,是一舒姓人家的老屋,也是晚清建筑风格,外面的山墙保存还算完好,里面却破烂不堪,杂草丛生,双峰很多的老屋都沦落到此种光景,也许再过几年我们连残檐断壁都看不到了。
一路上走走停停,到文德堂已是下午四点多。文德堂位于花门镇青和村,是民国时期湖南首富赵晴村的故居,始建于民国年间。当地有句俗语“三个半长子,当不得个矮子”说的就是文德堂的主人虽个子矮小,却在乱世的商海中闯出了一片天空,成就了一番风云事业,用我们现代话说是浓缩的精英。
文德堂确切的让我失望了,已经被拆得面目全非,完全没有当年的旧貌。听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说,整个建筑群原本是坐西向东,呈“凸”字形状。主体部分由正院和左右两个侧院组成,还有碉堡、槽门、围墙、杂屋等辅助建筑。灰墙青瓦,雕梁画栋,楼梁全部漆成暗红色,屋檐下的墙壁粉成白色并绘有线条、花鸟、瑞兽组成的优美图案,栩栩如生、活灵活现。而现在只有西门的一面墙没被拆过,我们现在见到的都是拆后重建的。围着文德堂的旧址转了一圈,找到了当年的那面墙,那根石柱,那块雕花,也已残缺不全了。时间就是这样给人以警示,人物全非,没有什么能逃得过时间的轮回。
遇到两位静坐在墙角的老人,岁月的沧桑布满了她们的脸庞,缕缕青发被时间染成了白发,她们就那样平静的坐着,没有言语,没有顾盼,也无视我们的存在。到我们老去的那一天,是不是也是这样子,在生命的尽头用回忆来等待死亡的到来?
当一切都有可能不复存在,唯有活在当下,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,力所能及的做好每一件事情,用顺其自然,尽力而为聊以自慰,就像一部电影中所说:一路向前,渺小而坚定。